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23日下午,北京一零一中大型原创校园舞台剧《初见纳兰》上演。该舞台剧讲述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一生的经历,全剧由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师生们参与剧本原创、独立排练与演出,小演员们多为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。 北京一零一中双榆树校区,地处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故居桑榆墅旧地,多年来,学校持续推广以纳兰诗词为载体的“兰文化”,每年开展“纳兰诗会”活动。老师们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,结合人物特点,通过诗词将故事桥段串联在一起,将学校开展的舞龙舞狮、中国鼓、武术等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进来。多种艺术形式结合,让学生在提高艺术品味的同时,获得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。此次上演的《初见纳兰》的舞台剧,既是学校在“双减”政策之后开展的创新之举,也是学校结合本校区独特的校园文化,开展的特色活动之一。
“我们采用舞台剧的方式,是希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地了解。同时,学生们在演出的过程中,不仅需要学习舞台表演知识技巧,还要去背诵大量诗词,也要学习音乐的旋律并将诗词唱出来,这样的学习是跨学科的、知识容量非常大,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,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。”舞台剧负责人朱向近老师这样说。 在舞台剧的前期准备中,朱向近带着同学们线上研读剧本、写人物小传,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学生们交流,周末分组排练,让学生们在表演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。同学们收集整理纳兰性德生平资料、研读他的诗文,对这个人物加深了认识,通过演戏的这个过程,背诵诗词也变得不再枯燥。 据悉,长期以来,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深入开展“生态·智慧”教育,让教育教学更具人性化、个性化与精准化。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后,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积极推进政策的实施。开学时,在集团大会上,校长陆云泉向全体教师提出,要提高教学效率,做到减负增效,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;减少考试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;要加强作业管理,重视作业设计研究,推广多样化作业、有针对性作业、具有可选择性的分层作业等,实现作业总量控制。 “双减”政策倡导的提质减量、减负增效,也为双榆树校区开展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拓展了空间,为学校的教育创新带来新动力,让校园焕发了青春活力。“以前放学后,我们着急赶往校外的补习班。现在,放学后的时间我们能自由支配,喜欢戏剧的同学就可以来排练了!”在采访中,一位学生这样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