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西充县人民法院紧跟县委“全域有机”攻坚行动,聚焦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,以司法优质化服务和助力“生态田园·有机西充”建设。义兴人民法庭作为法护生态、助力有机的前哨站,践行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“综合性法庭”定位,深入挖掘西充有机文化底蕴,着力打造具有西充特色的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。结合工作实践,总结提炼出“三笔”工作法,为有机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,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起笔于能动司法助乡兴,擎画有机农业法治新篇章 一是践行和合,创设阵地。以“和合文化”为理念,创设“和合”·有机法务工作室,选派退二线领导作为领衔专家,指导畅立案、重解纷、快执行,从假劣农资坑农害农、假冒伪劣套牌侵权、涉农生态环境破坏、涉农企业劳动争议、土地租赁农田整治五个方面纠纷,组织司法、公安、乡镇党委等力量,合力护航有机乡村、服务有机农人、守护有机农田。工作室已主动排查风险21起,诉前化解纠纷13件。
二是分类化解,防控源头。紧紧依靠党委领导,实质化运行“一乡镇一法官”,深入村舍村组、田间地头,开展风险隐患走访摸排,将矛盾纠纷防患于“未发”。依托片区法官,对可能出现苗头的案件先“诊断”;对已有苗头的及时化解,将矛盾纠纷消弭于“未讼”。高效处理纠纷,并定期回访,防止衍生性矛盾发生,将矛盾纠纷息诉于“已讼”。2022年以来,法庭共审结涉农土地纠纷案件35件,同类型化解21件。 三是厚植乡风,舒展风貌。建立有机产业法治培训基地,开展诚信有机法治讲堂、乡村法治夜校、巡回审理等,将乡贤、乡土人才纳入乡村“法治带头人”培育工程。融合党建、五大振兴等元素打造“法治+”文化长廊,涵盖文明风尚、睦邻关系、“外嫁女”权益保护、有机品牌保护等内容,制定双龙桥村新村规民约并将其上墙,尊崇法治、和谐和美的理念深入人心。 下笔于法治赋能助产业,护航营商环境法治新沃土 一是调解前置,诉调对接无缝隙。探索“法庭+”调解新模式,积极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、矛调中心平台,整合信访、工会、人社等资源,实现调解资源共享、有序衔接、协同治理。完善诉调对接机制,全力打造“分调裁审”新机制,将“专业法官走出去”与“调解力量引进来”相结合,2022年以来,法庭通过诉前搭台建制、诉中调判结合、诉后跟踪服务,高效化解劳务合同、劳动争议纠纷26件。 二是解纷多元,诉源化解齐发力。及时开展业务指导、经验分享、交流座谈,为各类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指引和示范裁判案例,推进网格员、调解员、村干部等成为调解强力军,已开展调解平台培训13次,指导调解152次。会同乡镇党委、派出所、司法所等单位,建立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接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,分析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出现的特点、问题,向县委县政府及时报告,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预案12个、意见建议5条。
三是活力激发,发展要素强保障。定期分析总结劳动争议案件特点,制定用工风险企业名录,对反复诉讼、类似案件集中的企业发出建议,构建和谐劳资关系。与管委会、产业协会、有机产业企业等建立信息联络机制,调查有机品牌保护中的突出问题,形成《有机品牌保护司法白皮书》,提升企业维权意识。开展“一对一”法治体检,建立常态化代表委员联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,促进有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。 落笔于延伸触角护融合,打通基层治理法治新链路 一是“公正效率”抓实发力。加强“智慧法庭”建设,打造全流程一站式诉讼服务窗口,开通涉有机案件绿色通道,快立快审、高效审理涉及有机产业各类案件,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8天。培育“在立案阶段考虑执行、审判阶段兼顾执行、执行阶段扫除障碍”意识,诉中加强诉讼风险评估,科学适用诉前保全、诉前鉴定等功能;诉后加强判后答疑,增强当事人的获得感、认同度。
二是“对话法官”落地见效。法院研发“对话法官”微信小程序,设置1键对话法官、咨询留言、预约查询等功能,推行“1+15”工作模式,即1位审委会委员作总指导,15位青年法官轮流24小时在线值班,并完善16名法官线上包片、7名调解员分片功能。义兴片区入驻1名法官和调解员,通过数智赋能快速、高效、妥善化解纠纷。2022年以来,法庭处理“对话法官”小程序中群众反映问题6件,接听群众来电500通。 三是“民声法治”双向奔赴。关注电商直播快速发展,组织园区电商企业召开专题法治培训会3次,结合典型案例现场说法,指导电商规范合同文本,并耐心解答相关问题,帮助电商从业人员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。找准司法服务有机村农家乐、民宿、文创等行业蓬勃发展切入点,与其建立常态联系,就潜在风险点、最新法律规定等及时提供法律咨询、化解矛盾纠纷。
刘小红 朱臻 文/图 编辑:徐雯夏 校对:王先静 审核:周润秋 |